【MOOT之窗】最感人:“MOOT上海”负责人泪洒全场
【人物篇】最感人:“MOOT上海”负责人泪洒全场
范铭超:辩论如人生,不断越险峰
在闭幕式上,最为感人的一幕,是“MOOT上海”负责人范铭超老师面对往届选手时,泪洒全场的那一刻。他握着话筒,语带哽咽:“无论你们身在何处,都是最棒的。”回首“MOOT上海”开办以来的各种艰辛,范铭超的眼眶有些泛红,他说自己从未想到“MOOT上海”能走到今天,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新的比赛模式。他只是单纯地坚信,挖掘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,是“MOOT上海”的目标和信念,对于中国的未来而言,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。
“海归派”创立“MOOT上海”
留学期间,范铭超对维也纳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象,不是多瑙河畔,亦非阿尔卑斯山麓,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仲裁比赛。他记得,在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中,选手们正襟危坐于赛台两侧,或激辩、或凝听,神情姿态与身上的西装一样挺拔从容。然而,在浩如烟海的选手队伍中,金发碧眼者很多,卷发黑眸者也不少,但中国人,仅有五位。这种鲜明的对比感让范铭超感触深刻。“在这样一场隆重的比赛中,中国人实在太少了。”他觉得在这样一场重要的国际赛事中,大国的人数缺席似乎说不过去,创立“MOOT上海”的念头由此萌生。
范铭超有一种说干就干的魄力,他抵沪后第一件事,就是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,大家群策群力,以一种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姿态将“MOOT上海”给“抬”了起来。“向联合国递交申请要求授权、拉赞助找经费、联系比赛场地、和职业仲裁员沟通和接洽……现在想想,的确挺不容易的。”范铭超回忆。
南美蝴蝶那一瞬间的翅翼颤动了龙卷风——过程已无关紧要。重要的是,短短数年间,“MOOT上海”声名鹊起,成为了一场商事仲裁领域的一大盛事,由此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各大高校的加盟,还得到了上海市律师协会、上海仲裁委员会以及沪上两所高等法学院校的全力支持与配合。
“MOOT上海”在实践中成长
采访过程中,范铭超的手机一直震个不停,他向记者示意,接起电话,语气是熟悉的沉稳和内敛:“请给我一个明确的展板尺寸,什么时候能做好?好的,谢谢。”他放下手机,表情有些疲惫:“前些天一直在催的展板,到现在还没有做好,那家打印店效率太低。”
“MOOT上海”创立后,如何打造优质的国际赛事品牌,始终是盘桓在范铭超心中的一个老问题。“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,包括资金的募集、仲裁员的加盟、校方的支持和配合、优秀学生的参与,一个优质的赛事品牌是在实践中慢慢成长起来的。”令他记忆犹新的是,首届“MOOT上海”在2009年启动时,参赛队伍只有寥寥12支,而且大部分的队伍都来自亚洲国家。时至今日,第四届“MOOT上海”能够壮大到今天的27支队伍,涵盖英、美、日、新等诸多海内外高校,实属不易。
有人说, “MOOT上海”模式的成功,是一种幸运。然而,其成长背后的苦乐冷暖,只有范铭超扪心自知。有时候,面对赛前突如其来的种种状况,范铭超不得不在赛程上进行重新的安排和调整。“去年,有两支参赛队伍临阵缺席,让我们通宵达旦忙活了好一阵。”范铭超告诉记者,“所有的仲裁员和律师都是百忙之中抽空前来的,倘若参赛队伍缺席,所有的赛程安排就必须重新返工。而且,为了避免获奖队伍在日后前往香港、维也纳比赛撞车的情况发生,我们在前期工作中会特别进行队际编排,让选手们有不同的锻炼机会。因此,若有队伍中途退赛,修改任务就会非常浩大。”为了分摊上诸风险,范铭超的字典里有上百个“PLAN B”。他笑着自嘲:“我都快成风险管理专家了。”
以“MOOT上海”为起点放眼看世界
“对学生来说,‘MOOT上海’是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机会。中国学生需要知道,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的学生。即便在中国学校里表现再好,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,因为他们的对手不是在寝室打游戏或睡觉的人。”在空旷的圆桌会议室里,范铭超一板一眼地说出这句话,深沉的回声与他脸上的认真表情很是默契。
“法律本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,落实到社会中,法律其实是一门技术,‘MOOT上海’这个比赛,能够帮助大家学会像律师和仲裁员一样思考。”在范铭超看来,他目前的任务是将经验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人。他说:“我从选手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才华和蓬勃的生命力,我很享受与他们交流切磋的这个过程。”范铭超向记者介绍道,每次赛前培训,他都会安排四五次英语沙龙活动,仲裁员会参与进来,与学生们交流和互动;此外,在每回比赛之后,都会设有仲裁员的点评环节,这对学生的提高颇有帮助。
许多往届的选手与范铭超关系很好,亲似铁哥们儿。“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律师行业,做的很不错。还有一些在国外读书,我会把他们拉过来做评委,他们都是我的孩子。”范铭超对此颇感自豪,却从不对他们的成绩大加鼓励和赞扬。作为上海政法学院的国际法副教授,范铭超并不讳言自己的教育态度:“辩论如人生,不断越险峰。不要因为比起那些不如自己优秀的人,而沾沾自喜。因为未来的竞争者是那些超越你的人。优等生身上的骄横之气,是他们必须要磨砺掉的,这是一个成为成熟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。”
当记者问及他对华政学生的期待时,他直截了当地说:“说心里话,他们可以自己去看,自己去想,他们的所学所获,都取决于他们自己,而非别人。”
在“MOOT上海”的众多其他事儿上,范铭超亦如此面对着。
撰稿人黄艳如